最近,一款叫《卡牌店模拟器》的游戏出了预告片。预告片中,你需要经营一家卡牌店,游戏里有仿造宝可梦PTCG的卡牌,你可以将客人手中处得好牌买下来,放在店里面进行展示,反正最终就是要让你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。

预告片还出现了“浑身异味的牌佬”,让屏幕前的牌佬会心一笑,莫名让手谈姬想起了之前《游戏王》比赛有人因体味熏跑了女牌佬的事情。

近些年,各类卡牌游戏在国内的线上线下多线开花,也诞生了许多《卡牌店模拟器》中那样专门提供给大家打牌、买牌的地方,但是,卡牌游戏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

前几天,央视方面报道了一条较为特殊的事件,讲的大概是小马宝莉的卡牌在现在的小学生之间非常流行。

买卡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,但看了采访中各位学生的评论过后,姬感觉……贫穷限制了姬的想象力。

视频显示,在一家卖小马宝莉卡的店门口,几个学生正坐着一起拆卡,短短一天时间内,有人已经花了上百元,夸张的还有上千元的,而且花上千元的人并非少数。

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,难以想象的是,他们有的人从入坑到现在已经花了几万了。

更有甚者半年内花了上十万。

孩子们似乎并没有金钱来之不易的概念,只有抽好卡才是最重要的。在采访之中,有些孩子更是说出了“今天也就花了几百”这样的话。

除了开卡,孩子们还开“跳蚤市场”,将自己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卡牌进行售卖,有些孩子从中发现了商机,开售倒卖卡牌,低价回收高价卖出,从中赚取差价,然后再去买新的卡包。市场足够大之后,抱有赌博心态的人越来越多,他们会将希望依托于开卡,妄图“搏一搏单车变摩托”。

对于未成年人购买卡牌的行为,卡游公司虽然在官网和外包装乃至线下门店都标有了限制规则,但形同虚设,卡游门店以及卡游卡牌代理门店中都充斥着各种未成年人,在线上抽卡更是简单,只要关闭提示未成年人禁止购买,就一切畅通无阻了。

在网络上,拆卡更是成为了一条商业链,甚至在抖音直播间开始代拆卡,直播间中的氛围,用央妈的话说就是“和赌博没什么区别”。

这已经不是媒体们第一次报道小学生拆卡之类的事情了,之前卡游的奥特曼卡片也出过问题。

《PTCG》刚在国内上市的时候,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报道。

可以看出,这些年来“小学生和卡牌”的问题频出,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如此痴迷于卡牌呢?

姬觉得,一方面,人或多或少会有攀比心理,在未成年人中自然也存在,同时,跟风、以小博大、对金钱概念薄弱、较早接触互联网这些因素也皆有,另一方面,卡游官方也存在着“放大赌博心理”的操作倾向。

姬身边有不少玩正版的《游戏王》和《PTCG》的牌佬,虽然倒卖者同样存在,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以“玩”为主,罕贵卡是有,普通卡已足够线下对战了。

反观卡游,他们虽然推出了各种IP,各种花色的卡牌,但明显偏向于收藏,奥特曼系列的卡牌还能让孩子们对比一下攻击力谁更高,小马宝莉的卡牌则直接取消了“玩”的方面。同时,将卡牌设置各种稀有度,以卡包的形式售卖,如同泡泡玛特的盲盒套路——你想要的卡,需要运气才能获得,开不到怎么办?那就买更多或者从别人手里买。

大人们都会因盲盒过度消费,更何况孩子们。男孩子喜欢奥特曼的帅,女孩子喜欢小马宝莉的可爱,而且入门门槛极低,不用懂什么规则,直接卖就可以和同学们有共同话题,很难从中“退坑”。

所以该怎么办呢?姬觉得,相关政策是可以进行调控的,网络游戏尚且限制未成年人消费,盲盒卡包或许同样可能被限制。

当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在视频中,姬看到了许多家长对于卡牌的态度是“孩子喜欢,不得不买”,“家里已经有一堆了你还买啥?”之类的摆烂教育法,却忽略了陪伴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。

之前姬在一家《PTCG》卡牌店里找朋友玩的时候,遇到这一对父子,孩子看上去小学的样子,他们居然都是店里的常客。那天“喷火龙礼盒”上市,父子俩也买了一盒,结果没开到想要的东西,孩子没有继续炒着要开,而是和自己的爸爸练了一局对战。后来父子俩就抓着店里坐在牌桌前的人开始打牌,玩得不亦乐乎,几个小时以后走了。

在央视关于PTCG的采访上,有一位父亲这么说道:

树木需要自由生长,但是在自由生长的同时,难免会长歪,长出一些旁支,这时候就应该由园丁去负责修理树木了。

晚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