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视飓风”是B站影视区的高人气账号,想必B站用户或多或少都刷到过相关视频。频道的主人Tim作为电影系毕业、创办影视公司拍摄商业广告、被评选为多次百大的up主,应当说为不少年轻人所欣赏。

不过这两天,影视飓风发布的一则不容易被刷到视频,反成为网络上大家纷纷讨论、研究、调侃的焦点。该视频被up主主动删除,却被广大热心网友补档,在一些别的视频网站上传播。

视频于10月8号上传,标题叫《清晰度不如4年前!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》,是惯常的科普内容。

Tim在指出视频变糊现象属实的同时,还表达了对视频网站调低码率、编码格式以图降低流量费用成本,但损害了视频画质的不满。

Tim在视频中指出,视频平台会为浏览量高的视频主动调节成更低码率的格式,并且擅自给一些加上锐化的效果以保证观感上清晰。视频平台这么做的出发点就是降低降低流量费用成本,但也损害了创作者的表达。

在2016年之前,由于安卓本身bug,图片分享的越多就会变糊变绿,网络上称为“电子包浆”,谁想到8年之后“视频包浆”依旧成为问题?

作为B站最注重影视质量的那批up主之一,对于此类行为不满确实情有可原。不过问题的矛头则指向视频平台bilibili这点,或许成为视频最后全网下架的原因。视频中Tim不止一次捋胡子作出“资本家”模样,不免令人进行联想,尤其联想到某叔叔。

B站知名up主站出来抗议B站,是不是有点砸自家饭碗?但前文说到影视飓风拍摄商业广告,B站视频质量相当于创作展示,被擅自降低画质势必会对观看者造成影响。

2

视频虽然下架,却在全网激起了讨论,但声音并不完全站在影视飓风这边。比如许多知情网友指出,由于国内三大运营商资费中,企业花费要远高于民用,加上这两年运营商对企业点对点流式传输限制,导致成本转移,企业宽带成本一直高昂。

在“提速降费”之前,宽带费用也是视频网站极高的成本之一,不过由于当时的互联网市场还没有像现在被称为是“存量市场”,互联网企业还没有大规模“降本增效”,问题就没有那么凸显。

几年前一篇名为《谁也成为不了中国的 YouTube》的文章也被拿出来讨论,文章指出,在海外市场谷歌运用规模优势,倒逼海外运营商为保证YouTube观看体验而提升宽带质量,国内无法复现。不过文章也指出,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谷歌想复制这一成功效果就不甚明显了。

因此一些网友认为,影视飓风视频最后结论归结在视频平台是不够全面的,这么做忽略了国内网络基础设施的经济现状。

3

话虽如此,但追究影视飓风有没有探讨到更深入的原因这事……会让我猜测少部分讨论者并非原本up的受众。

视频一开始,影视飓风科普了一些常见的编码格式,没有详细介绍不同格式诞生推行的具体原因,其中有技术进步、效率提升的要求,当然也少不了行业利益和厂商竞争的考量。

但影视飓风不是一个讲商业故事的账号,科普视频更多的是带来启发,而非通达的详情。我们要的是补充更多细节来了解全貌,而不是单纯的支持和反对。

而但就视频网站的实际体验而言,我个人是很容易说出不满的。

比如,站在用户的角度,“降本增效”的“成本”被用户分摊这事合理吗?用户包年购买了大会员,甚至买了十年的会员,视频的质量被压缩得还不如以前?前几天是B站历年的打折活动,充一年奔着两年去,考虑到影视飓风这件事我也就作罢了。反正动画也没啥好看的了,也就图个高清晰度,现在高清晰度也割一刀,真没什么好充的必要了。

我自己没有B站的股票,不盼着它因风评或涨或跌。就观看体验而言,B站视频的清晰度变糊也确实影响了体验。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B站观看《真三国无双 起源》的实机演示画面,作为大会员已经调到最高画质,但太糊了根本看不下去,不得不切换视频平台观看。

对于游戏视频来说,降低画质造成的困扰还挺容易遇到的。

4

还有一种说法是,此类现象一直存在,说明绝大多数用户对于视频码率变化、锐化处理感知不强,因此视频平台这种做法就是合理的。

也有人说,别看A站敢有真4k,A站可是敢真倒闭,自杀式调侃。

也只能慢慢看吧。可能对于一些up主来说,他们首先接触到了更前沿有趣的科技产品,更精致的视觉效果,感受到乐趣,迫不及待想把这种乐趣分享给大家,却发现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这条创作思路、咔的一下

断在这里了。他当然会感到奇怪,甚至会有些愤懑。

国内确实有遇事不决骂资本的倾向,可是反复观看视频,我真不觉得Tim在“煽动情绪大骂资本”。它没有只批评B站,是温和的,带有启发科普性的视频。

就算问题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,观众意识到自己看到的视频画面其实可以更好,想来也是有意义的。讨论也是有意义的,意识到画质上的问题,进而画质的问题又不仅仅是画质的问题。更多人面对问题,才是得到解答的起点。(即使妥协性的解答,也能更少一些不满)

视频网下架,视频讨论度反而更高了。挺逗的,不是么?